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銀髮族保健 強化免疫力,小病痛不來擾



隨著身體機能的老化、衰退,使得銀髮族的攝取與吸收能力變差,便容易造成營養缺乏與抵抗力降低,令各種疾病入侵機會大增。其實只要懂得調整飲食與料理方式,銀髮族也能享受美食兼顧健康。

上了年紀之後,咀嚼和吞嚥能力大不如前,尤其是較硬的食物開始咬不動時,就會逐漸對飲食變得挑剔,甚至興趣缺缺,也有些老年人因味覺退化,於是變得越來越重口味,偏好重鹹、重甜的食物,或是腸胃道功能變差,經常會覺得消化不良、腸胃不舒服,這些原因都會導致銀髮族的飲食習慣偏差,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錯誤飲食習慣 造成營養失衡
根據一項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所做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我國的老年人最常見的營養問題包括:
1.       油脂攝取過量:由於肥肉比瘦肉更軟爛、好咀嚼,因此有些老年人在選擇肉類時,會比較偏好肥肉,或是喜歡精緻食品如麵包、糕點,這類食品通常油脂含量也較高,若是攝取過多時,就容易造成三高或各種慢性疾病。
2.       維生素B群和葉酸缺乏:這一類營養素多存在於綠葉蔬菜、全穀類、豆類當中,對於口牙不好的老年人來說,可能會因咀嚼不易、不常攝取而缺乏。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老年人胃酸分泌減少,使得必須在酸性環境之下才利於吸收的維生素B12無法有效被吸收。若維生素B群缺乏時,容易導致貧血、憂鬱症、精神不濟,葉酸不足則會影響心血管健康或可能引起失智。
3.       膳食纖維和水攝取不足:膳食纖維同樣是來自蔬果或根莖類食物,一旦攝取量不足,加上腸胃蠕動減緩,使得許多老年人常有嚴重的便秘問題。此外,老人家因為害怕頻尿,尤其擔心外出時要隨時隨地找廁所,於是就不敢喝水,當身體嚴重缺水時,毒素便排不出去,以致引發慢性腎臟病。

聰明調整飲食法 營養攝取不流失
還有些人擔心上了年紀若體重過重容易得到慢性疾病,因此會刻意減肥,黃淑惠營養師建議,銀髮族的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4,過胖固然不好,但過瘦的人身體缺少體脂肪做保護,會使得抵抗力不佳也很容易生病。
 銀髮族不妨利用以下的飲食方式來攝取營養所需:
1.       適量用好油如橄欖油、苦茶油…反而能保護心血管。
2.       肉類盡量選擇低脂,例如魚肉、雞肉會比豬肉、牛肉好。
3.       可挑選軟質好入口的海藻類或是菇菌類,來增加維生素B群和葉酸的攝取。
4.       汆燙青菜容易造成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因此以油加水的方式炒青菜,較能保留並有助 吸收更多脂溶性和水溶性維生素。
5.       不容易咀嚼的食物,可利用刀工切成小塊或細碎狀後再料理。
6.       蛋的營養豐富,一天吃一顆蛋,也不用擔心會超過膽固醇的每日建議量。像是煮蛋花湯、蒸蛋、水煮蛋都是好入口的料理方式。

黃淑惠營養師認為,銀髮族最好還是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所需營養為佳,但若是出現營養缺乏的症狀時,再以相關的營養食品做立即性的補充,例如牙齦發炎、口角炎,可補充維生素B群;出現感冒症狀時,補充維他命ACE,最重要的是加強飲食方面的調整,不要太過依賴營養補充品,否則保健食品吃過量,當心反而會造成肝腎負擔。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高齡懷孕安心養胎守則



高齡產婦由於年紀較大,卵子也容易因老化而產生較高的疾病風險,但只要在孕期中照顧得宜,並且做好各項產前檢查,高齡產婦還是能健康快樂迎接寶寶的誕生。

撰文/杜韻如 諮詢/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李維


現代人結婚生子年齡都趨晚,使得高齡產婦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但年紀越大時懷孕,除了自身的體力負荷越重之外,對於胎兒的健康也容易有較多的疑慮,因此在孕期中應做好最完整全面的醫療照護,才能讓母子的健康更有保障。


‧ 懷孕前後都應進行健康檢查
高齡產婦是指34歲以上受孕、35歲以上生產的婦女,由於年紀越大可能產生的疾病機率也會隨之提高,而高齡產婦在懷孕時,發生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腎臟病等併發症的機會,會比年輕的懷孕婦女要來得高,加上卵子的老化,也可能較容易造成早產、胎盤早期剝離等意外狀況,所以高齡產婦在考慮懷孕之前,醫師都會建議最好能進行一項全身性的健康檢查,先了解有沒有血壓高、糖尿病、心血管和腎臟相關的問題,若是都沒有任何健康狀況,基本上就不需要太過擔心,只要在孕期中做好生活照護與完善的定期檢查項目,就能使懷孕過程平安順利。若是孕前檢查有問題的人,通常只要經過適當、有效的治療後,大部分的高齡婦女也一樣能安心受孕。


‧ 高齡產婦的妊娠風險
‧ 骨盆鬆弛和子宮下垂
在懷孕期間的婦女,應避免提重物和任何會壓迫到腹部的動作,也不宜進行激烈運動與過度操勞,尤其高齡產婦的骨盆腔底部組織,容易因年紀攀高而變得比較鬆弛,若是子宮、膀胱下垂嚴重時,有可能會發生排尿排不乾淨、漏尿等問題。因此在懷孕24週過後的高齡孕婦,建議可考慮開始使用「托腹帶」,來保護子宮並且幫助支撐腹部下墜的重量。

此外,產後6週內的高齡產婦,也可以盡量平躺休息,坐月子期間,最好能利用「束腹帶」,將妊娠期往下墜的子宮回復到正常狀態。


‧ 染色體異常嬰兒
老化的卵子在分裂、受精時,染色體異常的機會也較高,而染色體異常最常見的疾病,就是寶寶可能會罹患唐氏症,有研究發現,年齡超過34歲以上的孕婦,寶寶罹患唐氏症風險機率為270分之1。建議高齡產婦可在懷孕第11周至13周左右,進行胎兒頸部透明帶超音波+早期母血唐氏症篩檢,若發現胎兒頸部透明帶增厚,顯示寶寶罹患染色體異常的機會,會比未增厚的胎兒來得高,就有可能罹患如唐氏症、先天性心臟病、重大畸形或其他少見遺傳疾病。若檢測發現有異常時,在16周到20周應再進行一次羊水染色體檢測,或是更為精細的羊水晶片檢測,這項檢驗也能夠驗出約兩百種的罕見疾病。目前還有一種最新式非侵入性的胎兒染色體檢驗-NIPT或NIFTY,是利用母血中檢驗寶寶游離DNA的方式,擔心抽羊水有風險的媽媽們,也可採用這種檢測方式。

要提醒高齡懷孕媽媽們的是,在每個孕期都應都做一次超音波檢查,這樣對胎兒的發展狀況就能有更完整的了解。

其實當個高齡產婦也不見得問題多多,這個年紀的女性通常有一定的經驗和成熟度,所以更懂得如何好好照顧自己和寶寶,加上有先進醫療技術的輔助,相信高齡產婦一樣能愉快度過孕期生活!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日前有家長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到遊樂園玩,因為皮膚紅腫遭到其他家長投訴而被擋在門外,讓孩子相當氣餒。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嗎?

撰文/莊惠旭 諮詢/耕莘醫院小兒神經專科、兒童發展中心陳培濤主任


何謂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病。所謂「異位性」,指的是發生過敏病症的傾向,而皮膚出現腫脹的情形為「皮膚炎」。耕莘醫院小兒神經專科、兒童發展中心陳培濤主任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有許多的因素,大多與「遺傳」相關,父母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有81%的遺傳機率;父母只有一位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59%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另外還有一些因素也可能誘發異位性皮膚炎,如食物、空氣中漂浮的過敏原、微生物感染、氣候溫度、心理壓力、接觸刺激性、過敏性物等。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症狀就是「皮膚乾癢」,會在臉部、手肘彎曲處、膝蓋後面和手足出現皮疹。由於奇癢難耐,許多小朋友會忍不住搔抓,導致皮膚粗粗的、紅腫、龜裂、「流出」清澈液體、皮膚增厚、蛻皮;如果是細菌性感染會有膿痂產生。

剛出生的嬰兒有時總會看見在臉上有一些紅疹,陳培濤解釋小孩皮膚敏感,有可能因為太熱或碰到口水等外因使得皮膚發紅,可能是接觸性皮膚炎,不一定是異位性皮膚炎。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緩解或消失,但是皮膚仍有可能因為乾燥而容易發炎,此外,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能出現在成年期。可以確定的是,異位性皮膚炎是個人本身體質過敏所引發,「不會造成傳染」!


治療與居家預防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因為受不了「癢」總是拼命搔抓,但「抓」的動作,會破壞皮膚結構,使皮膚發炎受傷的範圍,降低皮膚正常免疫力,讓過敏原、細菌、病毒、黴菌或疥蟲等外來物愈容易進入,反而引發更多的過敏性免疫反應或感染。

坊間有傳言塗母乳可以治癒,陳培濤指出,醫學文獻並沒有相關的實證根據,因此目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採「藥物療法」,分為口服抗組織胺以及外用藥膏,不過類固醇會讓皮膚黑色素遭到破壞,變得比較薄易受感染,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從生活中改善避免誘發。


一、保濕
洗完澡後,可選用溫和清爽的保濕乳液擦身體,盡量要選擇不含香精、防腐劑、抑菌劑的產品,以免毛細孔阻塞,或刺激皮膚導致皮膚炎的惡化。


二、避免皮膚刺激物
不合適的清潔劑,以及過度沐浴或清潔,會使皮膚更乾燥。穿的衣服避免太緊、不透風;空氣品質太糟、塵蟎、吸入性過敏原與天氣溫差大都可能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應穿著寬鬆的棉質衣物,保持環境乾淨,空氣品質差時減少外出;尤其要避免讓絨毛娃娃與孩子一起入睡。


三、居家環境
動物皮屑、毛髮、排泄物是常見的過敏原,避免在室內養貓、狗等寵物;以百葉窗取代厚重窗簾布;每週清洗枕頭、寢具,時常清掃減少灰塵。盡可能使用空氣清淨機以減少黴菌生長,並使用除濕機保持濕度。


四、飲食
盡量讓嬰兒喝母奶或水解配方牛奶,避免讓孩子吃蛋、帶殼海鮮、花生、大豆以及堅果等容易誘發的食物。有文獻證明在懷孕前吃益生菌,可以預防孩子產生異位性皮膚炎,而根據研究顯示高劑量益生菌有機會改善,可以讓小孩服用。



10大絕招防腸病毒



秋冬腳步近了,天氣雖然逐漸降溫,但腸病毒卻仍舊在流行,國內甚至有許多班因此停課。因應腸病毒,家長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不只保護孩子的健康,更要從全家人生活做起!

撰文/莊惠旭 諮詢/耕莘醫院小兒神經專科、兒童發展中心陳培濤主任


腸病毒只盛行在夏天?
在溫帶氣候地區,每年4~9月是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然而,臺灣地處於亞熱帶,氣候溫暖且濕度高,因此,整年都有可能傳出病例,只是冬天溫度低感染個案較不似夏天來得多。


種類多,無法終生免疫
腸病毒是一群腸道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伊科病毒及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66種病毒。因此,即使得到某一型腸病毒會產生抗體,但是對其他類型仍沒有抵抗力,還是有被感染的機會。

耕莘醫院小兒神經專科、兒童發展中心陳培濤主任指出,腸病毒每年都可能會出現不同類型,原先預測今年會有71型腸病毒,但是卻沒有想像中多,反而以克沙奇病毒A6與A16居多。此外,近年來由於政府宣導得宜,比較沒有大規模的流行,因此重症案例確實也有減少趨勢。


傳染途徑
就名詞上來說,許多人會以為「腸病毒」是一種腸胃炎疾病,一旦出現類似症狀就會懷疑感染「腸病毒」,其實腸病毒不易出現腹瀉、嘔吐症狀,但是會在人類的腸胃道中繁殖存在5~6週,或在呼吸道存在3~4週。

腸病毒主要是經由飛沫、糞口、接觸病患的口鼻分泌物而傳染,「玩具」是幼兒之間最容易造成傳染的媒介,尤其是「絨毛娃娃」,由於不便清洗最易藏有大量病菌。

陳培濤特別提醒,腸病毒不只小孩會受到傳染,大人也有機會,只是症狀不如小孩來得明顯,建議回家抱小孩前先洗手,平常並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注意個人衛生。


腸病毒症狀
腸病毒潛伏期為1~10 天,平均3~5天,在發病的前幾天就具有傳染性,常在家中與人群密集的地方造成傳染。病毒主要存在於喉嚨與糞便,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具有高度傳染力,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可以持續數週之久。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但是有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的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它們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急性腸病毒在發病前約3~5天會有嚴重的併發症發生,如意識不清、嗜睡、活動力不佳、不明原因嘔吐、肌躍型抽搐、昏迷、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異常症狀,應即刻就醫請醫師評估。


居家護理
目前治療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家長可以為孩子多補充開水、果汁或含電解質的飲料;患者因口腔潰爛而疼痛,要避免熱食、較硬的食物或刺激性的食物,儘量選擇易吞嚥的食物。冰涼的食物會增加食慾,可適量補充。當孩子就診後確定為「腸病毒」,除遵照醫囑外,應在家休息避免上學造成傳染。


10招預防腸病毒
1.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避免偏食。
3.多運動提升抵抗力。
4.足夠睡眠。
5.家裡如有腸病毒案例,應盡快就醫治療。
6.大流行期間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7.嬰幼兒可多喝母乳,提高抵抗力。
8.玩具定期清洗消毒。
9.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減少感染機會。
10.避免與疑似病患接觸。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自然產VS.剖腹產,破除生產迷思





經過十個月漫長的懷胎期,終於要和腹中小寶貝見面了,究竟寶寶應是以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相信是不少媽媽在臨盆前最傷腦筋的事,因此每位準媽咪都應該了解不同生產方式的差異,事前和醫師有充分的討論與溝通,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法。

採訪撰文/杜韻如 諮詢/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李維

簡單來說,自然產是指讓胎兒經由產道生出;剖腹產則是經由手術方式,將胎兒直接從子宮中取出。

@優缺點比較及產後照顧

在正常情況下,自然產對母親和寶寶來說,都算是最好的一種方式,並且有醫學研究證實,自然生產的胎兒,因為有媽媽子宮收縮的刺激,有助於強化新生兒的反射、感覺等反應及肌肉活動能力,同時經過產道擠壓也會幫助寶寶肺部的羊水排出,有助肺部功能健康。不過選擇自然產的媽媽,可能就要有忍受陣痛的心理準備,怕痛的話可以考慮施打減痛分娩來舒緩疼痛。和剖腹產相比,產後的復原速度也來得迅速許多。

至於會選擇剖腹產除了個人因素的考量之外,通常是因為自然產可能會對產婦或胎兒造成危險,或像是寶寶有胎位不正、心跳不穩、前置胎盤、多胞胎或產程遲滯等原因。

在產後照顧方面,主要是傷口照護,避免感染,自然產較常見的是會陰撕裂傷,因此產後要特別注意清潔衛生,或是利用溫水坐浴泡盆來減輕疼痛現象。少數自然產婦,會有輕微尿失禁的問題,只要勤加練習「凱格爾運動」,多能獲得改善。而剖腹產因在下腹部會有一道較大的傷口,在產後會有較明顯的疼痛感,需要較長時間的術後復原期,除了保持傷口的清潔衛生,也要注意維持乾燥。因此大多建議等約術後一週,皮膚表層傷口完全癒合後才可以洗澡,同時也不要長時間臥床,適當的下床活動,反而有助傷口癒合,減少日後沾黏形成。


@破除剖腹產常見迷思

「一但選擇剖腹生產方式,之後生產時也都必須進行剖腹產。」這是許多人常見的迷思,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李維醫師解釋,通常進行過剖腹產的孕婦,會建議之後再以剖腹生產方式,主要是擔心子宮破裂的風險。但這取決於之前的剖腹產手術是採垂直還是橫向切口(此切口是指子宮肌肉層而非皮膚表面的切口),如果是以橫向切開子宮下方的方式,那麼日後造成子宮破裂的機會相對較低,只要媽媽的骨盆夠寬、胎兒不會太大,同時沒有其他必須剖腹產的理由,還是可以選擇嘗試自然產。不過要特別提醒的是,一般剖腹產後,為了讓內外傷口能完全復原,會建議最好間隔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時間再開始嘗試懷孕,以降低子宮破裂的風險機率。曾接受過子宮肌瘤手術的媽媽,也因當初肌瘤的大小,位置,手術方式等不同,而有討論的空間,並非一定得剖腹產不可,醫學不是數學,每個人狀況不一樣,與其上網聽別人的經驗,不如實際與產檢醫師討論才是。

現今高齡產婦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有不少人認為高齡產婦選擇剖腹產比較安全,但如果以傷口發炎感染機率、麻醉和手術本身風險、術後沾黏等風險來看,自然產還是第一選擇。重點是無論年輕與否,身體狀態的調適才是關鍵,在產前最好還是保持適當的,較為緩和的運動,體力明顯不佳者,最少也要經常多散散步,均衡飲食,身體健康,才能有助生產時更為順利。

小兒常見疾病居家照顧法









身為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在3歲以前經常得跑醫院或診所,但大都不是為了重大疾病,反而是感冒時常見的咳嗽、發燒、流鼻水、腹瀉等症狀。若視情況寶寶的症狀不嚴重,其實是可以透過居家護理法獲得舒緩與解決的,不必大費周張特地跑一趟醫院。


撰文/陳秀麗


善用居家照顧法,小兒症狀不驚慌

天氣逐漸轉涼,進入秋冬時節之際,更是容易併發呼吸道問題的時候,尤其是對免疫力與抵抗力都較弱的幼兒來說,天氣忽冷忽熱、溫差變化大時,許多疾病更容易因此趁虛而入,而冬天也是流感發威的時刻,家長千萬要小心防範!

咳嗽、發燒、流鼻水...等感冒症狀,在幼兒身上早已是常見的問題,很多父母一開始會緊張得手忙腳亂,稍一有症狀就急得往醫院跑!但藉由多次的寶寶就醫經驗中,許多父母也能從醫師那裡獲得一些健康小知識,或者從網路上獲取正確的資訊,得知很多情況下的寶寶症狀是可以透過居家護理法獲得緩解的,照顧者也不用再如此緊張慌亂了。



感冒症狀居家護理法

※發燒:

常聽聞幼兒發燒若沒有適當處理,很可能會燒壞了腦,千萬輕忽不得。一般定義下的幼童「發燒」,是指腋溫超過37.5℃、肛溫或耳溫38℃以上,而多數情況下的發燒是因病毒感染所引起,原因是寶寶的抵抗力較差,也較易造成反覆感染。若寶寶突然發燒,居家照顧時要先保持環境的通風,並盡量幫助寶寶排汗、補充水分、用溫水擦拭身體以降溫,或者以藥房有售的退燒貼片因應。但若發燒情況持續,或體溫超過39℃以上的高燒,或者合併出現異常的熱痙攣如抽筋、抽搐等現象時,就應立即就醫。

※咳嗽:

咳嗽是因痰或其他刺激物刺激了呼吸道上皮,因而引起的強烈氣管反應,若咳嗽情況嚴重卻任其久咳不止的話,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氣管炎、肺炎、過敏!藉由一些簡單的居家護理法,可以改善幼兒的咳嗽症狀。

飲食中可讓寶寶喝一些蜂蜜水以減少喉嚨刺激(但不適合1歲以下幼兒),多喝溫開水以稀釋痰的濃度,有助灰塵等小粒子排出;此外餵食時也要採少量多餐,並避免海鮮及冰冷、油炸的食物。 環境中最好少讓寶寶接觸乾冷的空氣,可在室內使用加濕器維持空氣濕度,或可將手掌拱成圓碗狀輕拍撫摸,有助於拍痰吐出。



腸道症狀居家護理法

※嘔吐:

幼兒除了吐奶常讓媽媽感到困擾外,嘔吐的情況更是令人傷腦筋!小兒嘔吐時要先確認是否因疾病問題所引起,排除後就得了解嘔吐之前吃過什麼東西,是否合併發燒、腹瀉等,並觀察嘔吐的次數、顏色、味道,以便必要時就醫可提供給醫師做為診療參考。要改善嘔吐現象,簡單的居家護理法是從飲食方面著手!一開始先禁食4~6個小時,也不要喝水,若嘔吐狀況減緩,則可吃些清淡食物如蘇打餅乾、白吐司等;若超過6個小時空腹仍繼續吐,就應盡速就醫以避免脫水。

※腹瀉:

腹瀉也是常見的小兒症狀,然而要定義寶寶腹瀉與否,必需與他平常的便便狀況做比較,如果次數突然增加或形狀比平常稀很多、從糊變水,就可能是腹瀉。若情況不嚴重,減緩寶寶腹瀉症狀最好的方法並非立即給予止瀉藥劑,而是幫助壞細菌從體內排出腸道,可先空腹約4~6小時。此外還需留意寶寶大便的狀況,如果大便中有血絲、黏液,且伴隨劇烈腹痛而哭鬧時,就應立即就醫!

※便秘:

便秘也是許多寶寶說不出的苦,有些幼兒還不會說話只能以「哭」來表達。改善便秘首先須從飲食習慣方面下手,第一步就是改變食物內容,並調整好的生活習慣!首先要增加水分攝取,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可多攝取纖維質豐富的蔬果製品,平時也可在肚臍週邊幫他按摩以幫助腸胃蠕動。



「兒童健康手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葵花寶典












想要在育兒之路上扮演好稱職的父母角色,就必須先瞭解嬰幼兒發展的基本常識,因為嬰幼兒期是各方面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對孩子未來的影響甚大。藉由國民健康署發印的「兒童健康手冊」,除了提供保健知識外,也讓父母更加瞭解孩子的健康及成長情形。


撰文/陳秀麗


「兒童健康手冊」掌握孩子關鍵成長期

打從嬰兒呱呱墜地那天開始,他(她)就是一個新生的個體,有了自己的成長紀錄,政府也會在此同時發放給媽媽免費索取一本由國民健康署發印的「兒童健康手冊」,這本手冊被稱為是新手媽媽除了「媽媽手冊」之外的另一本葵花寶典,內容除了提供保健知識之外,還登載著寶寶接受預防接種與健康檢查之重要紀錄。另外,國健署更增加了「嬰兒大便顏色辨識卡」,透過簡易的嬰兒大便顏色卡分辨嬰兒的排泄物,可幫助家長早期發現寶寶的膽道閉鎖症。

育兒專家都認同,嬰幼兒期是孩子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若錯失了這個時期的照護與教養,很可能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對嬰幼兒發展的基本常識愈豐富,對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情形就愈能掌握,當孩子出現各種可能問題時,也才能及早發現,並即時調整或治療,幫助孩子儘早克服困難。


五大重點項目須知,新手父母的育兒寶典

兒童健康手冊中,分為《迎接新生兒》、《寶寶健康記事》、《衛教指導重點》、《預防接種》、《資源百寶箱》等五大重要項目。其中包括有健保給付七次兒童健康檢查,以及各種兒童發展衛教內容、兒童生長曲線與預防注射接踵卡等。

在《迎接新生兒》項目中,包括「兒童預防保健補助時程及服務項目」,可提醒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哪個時間該做哪些身體檢查與各項疾病篩檢;「每個孩子都是寶,預防保健不能少」是提醒家長依日期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此外還有「給新手爸媽的話」、「新生兒的照顧錦囊」,以及鼓勵哺育母乳的健康衛教、嬰幼兒聽力檢測等。

《寶寶健康記事》當中有「兒童生長曲線百分位圖」,紀錄孩子的身高、體重、頭圍等;「口腔及乳牙保健紀錄」可藉由牙醫師檢查及記錄,得知孩子的牙齒發育情況;此外還有孩子從出生起、一直到七歲的健康記事,可說是孩子從嬰兒到兒童的成長史。《衛教指導重點》主要是給孩子照顧者的衛教指導,裏面詳記了各種居家照顧錦囊、嬰幼兒猝死預防訣竅、副食品添加原則、嬰幼及兒童期每日膳食營養素、各種健康保健、兒童常見疾病處理等;其中還包括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培養與親子教育,例如親子共讀、如廁訓練、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及動態生活習慣等。

《預防接種》的目的是要提醒家長預防接種的注意事項,依所列疫苗種類、時程按時接種,以達接種效益,也讓小寶貝的健康沒煩惱;當中還有卡介苗資訊、自費疫苗的認識,以及B型肝炎檢查紀錄表,可讓父母完全掌握孩子的健康接種情形。《資源百寶箱》中則以醫療院所及健康相關單位的聯絡方式與資訊為主,像是縣市衛生局聯絡地址及電話、早產兒追蹤檢查服務同意書、兒童發展評估轉介單、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中心、好用的電話及網站,以及緊急狀況處理等。


當孩子無法達成發展時,可尋求專業協助

國健署更提醒所有父母,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存有變異,正常時程為50%的兒童能達到其發展;警訊時程為90%的兒童能達到其發展;若超過警訊時程,兒童還無法完成該能力時,請諮詢醫生以尋求專業協助。